什么是H7N9疫情?
H7N9疫情是由H7N9病毒引起的,自2013年我国华东地区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病例以来,每年都会在冬春季出现季节性流行。
H7N9病例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H7N9病例的潜伏期一般多为7天以内,也可长达10天。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或呕吐等症状。
H7N9病毒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导致人感染H7N9病毒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带毒禽类污染的环境。但尚无证据表明H7N9病毒能持续地“人传人”。
关于H7N9,专家的预防控制建议:
1. 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更不要接触病死禽。避免与活的鸡、鸭等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不去活禽市场或者流动摊点购买活禽食用或者回家中饲养,在禁止活禽交易的地区,发现有流动摊贩销售活禽,应及时举报。
2. 选择购买冷鲜、冰鲜禽类产品。禽感染H7N9病毒后,一般来说并不表现为发病或死亡。因此,表面看上去健康的禽,并不代表就是安全的,接触活禽或暴露于有活禽的环境,特别是在有疫情的地区购买活禽,将大大增加感染H7N9病毒的风险。应努力改变购买和消费活禽的习惯,选择正规的超市或农贸市场,购买经正规部门检疫确认是安全的冷鲜、冰鲜禽类,可以极大降低H7N9病毒的感染风险。
3. 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做饭做菜时,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鸡、鸭等禽肉及其肉制品以及禽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
4. 接触活禽要做好个人防护。从事禽类养殖、运输、销售、宰杀等行业人员在接触禽类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戴口罩、穿工作服),接触后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发现病死禽要及时报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以妥善处理。
5.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应佩戴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接触过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是否到过活禽市场等情况,以便医生及时、准确做出诊断和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6.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喝生水。居住、生活环境要注意适度通风换气。注意饮食和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