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故事
2013年初春,郭先生在某医院的诊室里拿到CT报告时,手抖得几乎握不住那张纸。肝脏恶性肿瘤,AFP数值冲破5000ng/ml的红色警示,像一道惊雷劈开了这个普通工人原本平静的生活。“考虑肝癌并多发转移”的诊断,将他推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询问过几家医院,不同的专家,但相同的答案是,只能有三年左右的生存期。
“我还能活多久?”面对主治医师欲言又止的表情,看着泪流满面的妻子,想到还没成家的两个女儿,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个家还需要他。经过数个不眠之夜,这个48岁的汉子下定决心,绝不放弃一丝生的希望。
第一章:暗夜寻光
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宓兵的诊室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但此刻最让他揪心的是这个沉默寡言的汉子。他耐心的向郭先生讲解射频消融术的优势。“这个治疗就像用探针在肿瘤内部点火,高温会把癌细胞烤熟。”宓兵用模型演示时,郭先生忽然抓住他的白大褂:“要是烤不干净呢?”宓兵微笑地说道:“我们会反复扫描,以求准确定位,针到病除。”听到这个回答,这个硬汉把脸埋进掌心——这是确诊后他第一次在人前失态。
2015年秋,当氩氦刀的低温冷冻系统第2次贴上他肝区皮肤时,郭先生已经能数清治疗室挂钟的秒针跳动。他裹着蓝白条纹病号服,听着冷冻剂在体内形成的冰球发出"滋滋"声响,突然想起十岁时在老家冻冰棍:同样透心凉的滋味,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希望。
第二章:破茧时刻
命运似乎总爱设置关卡。2017年春天,双肺转移的诊断书再次将他推上抉择的悬崖。这次,郭先生依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继续治疗!“他们说肺里的转移灶像撒了把芝麻,”他摸着CT片上密密麻麻的白点笑道,“芝麻再小也能榨油,我偏要试试。”第一批次吃上国产的靶向药-阿帕替尼,艰难挺过了各种药物不良反应,配合宓兵的局部微创治疗。
奇迹再次出现。2019年复查时,强化磁共振显示肝部病灶已不见了,肺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灶也消失了,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接下来的几年,他坚持每年定期到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复查,再也没有发现新的问题。十年来医院电脑上留下了一页页的检查,宓兵特意调出了十年前的影像与如今影像做对比。那些曾经如野草般疯长的阴影,如今已化作消失的烟尘。
现在的郭先生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他会给每一位相识的病友分享抗癌秘诀:“治疗要相信科学,生活要相信美好。”他总是骄傲的向人讲述:当年几乎被死神宣判死刑的他是如何顽强求生,宓兵主任是如何“豆腐上雕花”般,一个个剔除了他的癌细胞。他专门定制了一个刻着“大医”的刻盘放到宓兵办公室桌子上,他推辞道“大医可不敢当”,郭先生却认真地说“您实至名归”!刻盘成了他们一路走下来的见证。
尾声:守护烛火的灯罩
宓兵从事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十余年,经他手诊断、治愈的肺癌、肝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患者不计其数。满屋的锦旗是他从业30年来最好的证明。
如今宓兵的手机相册里,存着十余年来重要的、复杂的介入治疗的影像资料。他把每次手术日期标记成手机日历“重生纪念日”。他时刻提醒自己,每次手术,无论大小、难易,都是给火苗一次生的希望,而自己的手就像是蜡烛旁的灯罩,无论多大多恶的风,他都要守护住患者生命的烛火。
守护患者生命的烛火,这不仅是宓兵的从医信条,也是他向科室内每一位年轻医生灌输的医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