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霞 护师
肿瘤六科
叙事护理,是把心理学中的叙事治疗与临床护理相结合,抚慰患者心灵之痛的一种模式。叙事是一种爱,是人与人之间愿意看见彼此的一种对待,那么具体要怎么做,便成了我们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通过阅读,我从一篇篇叙事护理的小故事中,看到了一句特别受鼓舞的话:想到就要做到,只要有开始,永远为时未晚。虽然“万事开头难”,但我认为,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哪怕失败,也是为第二步、第三步、以及更多步积累经验。
王阿姨是一名乳腺癌术后的患者。今年六十五岁。个子高高的,戴着眼镜。我观察到的她,平时大多数时候都是眼神凝重,不喜交谈。
那天值班,王阿姨按铃换瓶,这是她的第三次化疗。来到她的病房,一边是有说有笑的吴大娘,一边是愁眉苦脸的王阿姨。同样是肿瘤患者,但是她们的外在表现却天差地别。
气氛的悬殊,让我一下子就意识到,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目标”嘛!
我尝试着开始跟王阿姨聊天:“王阿姨,怎么了?有哪里不舒服吗?”
王阿姨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弱弱地说:“哎呀,恶心、不舒服、浑身没劲。”
我知道,这是化疗在作怪呢。“那您早上、中午都吃饭了吗?”
“吃啥呀,就喝了点小米粥,中午饭也不想吃。”说着,王阿姨的眉头皱的更厉害了。
“喝的小米粥啊,挺好的,小米粥很有营养,还能护胃,平时可以多喝点,这几天要是没胃口,可以适当的加点小咸菜,调整一下胃口,大夫知道您的情况,所以输的吊瓶也给您补充着营养呢,您不用太担心。”
“好啊,谢谢护士。”
聊了这些,还无关痛痒呢。我得继续深入才行。
于是,我用手轻轻拍了下王阿姨的肩膀,说“可是王阿姨,为什么我觉得您每天都不开心,愁眉苦脸的呢?”
王阿姨听我这么问,将半躺着的身子坐了起来。连同她的老伴,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
王阿姨在退休之前,是一名会计。会计这个行业,在乳腺癌的高危人群中赫赫有名。这样的女性,往往心思细腻、责任心强、好胜心强,不允许一丝丝马虎。对于工作这是一些优点,但是这些优点却也是一把“双刃剑”。很多小隐患早早就埋在了身体里。去年,王阿姨的母亲去世,对她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偶然一次洗澡,王阿姨摸到乳房里有一块颗粒状的硬硬的东西,一查,竟然是乳腺癌。
那个时候的王阿姨,以为切除病灶就可以了。没想到还要做后续的治疗。化疗带来的不适,几乎要把她打垮,她什么事情也不想做,哪里也不想去,慢慢就把自己关了起来。长期的焦虑导致她整日觉得疲倦、头痛、失眠,大夫医嘱用阿普唑仑助眠,又担心副作用,于是越头痛越失眠,越失眠越头痛,成了恶性循环......
我耐心地听她讲述着,看到她的眼里泛起了泪光。我忍不住伸出手,紧紧攥住了她的手。很肯定地告诉她:“王阿姨,您得的这个病,按规范治疗,愈后是非常好的,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好好吃饭,没事的时候出去溜溜弯,唱唱歌,跳点广场舞,或者看点娱乐节目,不要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舒服上,好不好?”随后,我又给她讲了心情对于疾病的影响,讲了另一例职业也是会计的乳腺癌患者康复出院的故事以资鼓励。
最后,我给王阿姨下了个命令:“晚上吃片助眠药,好好睡觉,明天我再来看您,看您有没有好好吃饭,心情有没有好一点。要是不好好吃饭,可要打屁股哈!”
王阿姨“噗”地一声笑了,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您看,笑起来多好看!”
王阿姨拍打着我的手说:“闺女,你咋这么好呢!好,我听你的,好好吃饭。”
我用有些笨拙以及并不完美的言辞,完成了这次叙事护理。虽然不知道效果怎样,但是当王阿姨拉着我的手,微笑表示感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帮助别人带给己的快乐和成就感。
由于各种原因,我没再专门对王阿姨进行跟进。但从她开始主动和我们打招呼、从她的精神状态以及她眼神的变化。我知道,我的那一番“口水”没有白费。
正值医院大力开展“看病不求人、患者少跑腿”便民服务优化医疗环境活动,这样的护理方式,特别的应景,让患者的医院生活不再冰冷,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