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OA系统 | 资料库                                                                   
健康科普

警惕!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

由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已进入了高发季节。淄博市传染病医院检验科近期已检出多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核酸阳性。提醒大家,户外劳作、游玩时一定要警惕山坡、草地、菜园、灌木丛中潜伏着的蜱虫,因为小小的蜱虫可以传播包括“发热伴”在内的多种疾病。

发热伴是啥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目前已有通过气溶胶或接触感染者血液或其他体液途径人际传播,也有猫狗等宠物-人之间传播的报道。俗称“蜱虫病”,流行季节为每年的4-10月,其中6-8月为高发季。该病是我国2010年首次发现的一种新发急性传染病,部分病情严重,发病2周左右可导致死亡,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该病在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湖北、辽宁等省份的山地或丘陵地区发病较多。我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4-10月,尤其是6-8月份。

蜱虫长啥样?

蜱虫,又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等,可寄生在羊、狗、牛等家畜的体表,也可存在于丘陵、山区的草丛、树林中。它芝麻粒大小,咬起人来不疼不痒,却能传播致死病毒,危害极大。

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定量在发病初期病毒载量最高,一周之后或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逐渐下降至转阴。据文献统计,重症/危重症组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定量明显高于轻症组,血清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载量高者,大多病情危重,可能与新型布尼亚病毒严重的病毒血症,对组织细胞的直接损害及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造成组织细胞及其脏器的严重损伤有关。

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7—14 天(平均9天),最短有被蜱叮咬后24小时即出现发热的病例,少部分患者可呈无症状感染。多为急性起病,主要有发热,体温多在38 ℃左右,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 ℃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达10天以上,伴乏力、全身酸痛、头痛、食欲缺乏以及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血常规检测可以发现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如出现上述可疑症状,要尽快到当地定点医疗机构规范就医。

这种病到底严不严重?

目前尚无疫苗,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可能会较重,如不及时就诊,延误治疗,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多脏器出血等,最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2021年该病死亡率为5.07%。

被蜱虫叮咬后,如何处理?

被蜱虫叮咬后,不要恐慌。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切勿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虫,避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如无把握,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处理。 

如何预防被蜱虫叮咬?

(1)定期清理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

(2)远离野草灌木:蜱虫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因此人在路上行走时应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外出游玩时,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3)加强个人防护: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建议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尽量穿胶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避蚊胺、派卡瑞丁、伊默宁(又叫驱蚊酯)是抗蜱较为有效的药剂。回家后及时洗澡,淋浴有助于洗掉未附着的蜱虫。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附着。

(4)做好宠物防护:如果同时携带宠物,需及时检查宠物耳部、腹股沟等部位有无叮咬的蜱,并注意切勿徒手捕捉宠物身上的蜱虫或其他寄生虫并进行挤捏。